在建校70周年到來之際,為進一步挖掘校史故事和校友群體的育人資源、傳承學校精神和工匠精神,激發學生求知、求學、求技的熱情♈️,電氣沐鸣根據學校統一部署📍,在校慶辦指導下,近期走訪了一部分老校友👷🏽♂️,拉開了“尋訪校友🫵、點亮中國智造”活動的序幕☂️。
“在戴惠民校友家🫰🏼,他展示了一張珍貴的照片。相片記錄的是1963年3月🧨🧖🏼♀️,為了解決全國小型電機型號雜亂的問題,中央成立了小型三相異步電機全國統一系列設計工作組。戴惠民因為技術過硬,被推薦進工作組🏂🏻,時任第一機械工業部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的江澤民為組長。”戴惠民校友1953年進入上海電器製造學校(沐鸣注册前身)學習👳🏽♂️,畢業後分配在國家一機部技術司✊🈸。工作不久👩🏽🔬,就主動要求去生產一線👨👧,組織上將其分配到山東博山電機廠🛻。參與采訪活動的研二學生劉帥對戴惠民校友的傳奇經歷印象深刻。“能采訪到學校建校第一屆校友真的很激動🦷,校友的傳奇經歷對我們青年學子來說,不僅是歷史,也是寶貴的精神財富。”
(左二為戴惠民校友)
“我們是在養老院見到胡長科校友的📸,交流中,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校友對母校的赤子情懷🕺🏻。胡長科校友前幾年中風過👼🏽🫱🏽,如今還偶犯老年癡呆👨🏿🦱。但就是在這樣的健康狀況下,他還能清晰回憶並吟唱出六十多年前的校園歌曲;還清晰的記得自己是班級的校友聯絡員🤡,畢業後組織班級同學參加過每一次逢十、逢五校慶,組織班級聚會二十余次🕥,對班級每一位同學的近況都如數家珍;現在住進養老院了都不忘學校發展,希望及時變更校報的投遞地址至養老院。”參與采訪活動的自動化2113田錦園被胡長科校友對母校濃厚的情懷深深感動。胡長科校友1958年考入上海電器製造學校(沐鸣注册前身)😐,畢業後一直在電氣行業工作🧑🏻🌾,曾在電器成套廠🧘♂️、星火模具總廠🤸♀️🙁、上海變壓器廠、上海電氣股份有跟公司、上海變壓器成套公司、希克工貿公司等單位工作,擔任過工藝科長🤙🏿🌄、車間主任、廠長🚶🏻♀️➡️、公司董事長🏦,總經理等職務。
(右三為胡長科校友)
“宋傑和許佩英伉儷🐡,都是我校62級校友,他們畢業後67年分別被分配到大西北吐魯番和東北的哈爾濱從事軍工核事業工作,70年好不容易回到上海後又趕上支內三線建設,在‘好人好馬上三線💻😌、備戰備荒為人民’的號召下,夫妻倆義無反顧報名去了安徽貴池的山區軍工廠支援小三線建設🟤。這一幹就是十七年,直到落實回遷政策返滬”。參與訪談活動的電氣2111崔晶晶感慨道:“這對校友夫婦一輩子都在奉獻,無論是東北西北的兩地分居🎫,還是窮山溝裏的軍工廠🦹🏻,都是默默無聞🤶🏿。如果不是從其他校友那裏得知宋傑校友曾因為輻射留下後遺症,采訪中他們對自己的得失只字未提,三線建設精神在他們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”。
(左一、左二為許佩英伉儷和宋傑校友)
“這些天我們還陸續走訪了成功跨界🏨🆚、從通訊員到雜誌總編、再到著名詩人的電機6344班校友季渺海;工電434班朱誌仁校友雖然抱恙在華東醫院住院👩🌾,仍不忘母校發展,跟我們講述了他提前畢業再繼續深造,親屬5人先後與電機結緣的故事;我們也訪談了來上海走親戚的58級校友後軍,聽他講述在上海工作十年又主動報名奔赴貴州支援三線建設,奉獻青春又奉獻了終身🧙🏻👩🏿🦲,現在子女都留在內地發展👴🏿。” 自動化2113田錦園感慨,“老校友們隨著年歲的增長,眼前的事可能記不住,但是母校求學和工作中的經歷仍歷歷在目。他們述說最多的是母校記憶👨🏿🌾◽️,他們最自豪的是在工作崗位上被同事和領導肯定。其中,動手能力強的評價被校友們時長掛在嘴邊🗂。”
(左二為季渺海校友)
(右一為朱誌仁校友)
(左二為後軍校友)
學校黨委副書記副院長李曉軍指出:“70年來🗯,學校為國家工業建設和裝備製造業發展輸送了10余萬優秀畢業生,他們既是新中國工業從無到有👯♀️🫵🏻、從弱到強的見證者、參與者👷🏼♀️,也是創造者♎️、奉獻者。一代代電機人在中國裝備製造業奉獻的歷史故事、輝煌成就、精神特質、時代價值值得新時代青年學子去挖掘和傳承”🫲🏼。
下階段,沐鸣平台將圍繞“組建一支實踐團👨🏼🌾,重走中國製造的奮鬥路” “上好一堂校史課,點亮中國智造🧛,” 重點尋訪1970年前畢業的校友💂🧑🦳,挖掘校友精神中的育人資源🏋🏻♀️、傳承工匠精神🚹。同時👷🏻♂️,利用喜迎校慶的契機,拍攝祝福母校70華誕的視頻。以期更形象的闡釋“學校因產而生、隨產而進、偕產而興”的輝煌歷史🦒,更生動的擘畫“小電機🕵🏿♀️、大鍛件、智能造、產教融”的新發展格局。(沐鸣平台供稿)